logo
  • 栏目频道
【国际视野】在福冈的三十个日夜——一场关于语言、文化与自我的重新发现
作者:张薇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09 22:09:40
访问量:25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刘浩然同学作为河北外国语学院选派至日本福冈日本经济大学的交换生,在这座九州岛上的滨海都市已经生活了一个月。刘浩然同学从当最初的兴奋与忐忑逐渐沉淀为日常的节奏,回望这三十个日夜,他感受到的并非只是地理位置的变迁,更是一场对过往认知的颠覆。接下来让我们来倾听一下他在这一个月留学时光的感想吧:
       在河北外国语学院的日子里,我们沉浸在标准的东京腔、严谨的文法结构和体系化的词汇中。我一度以为,凭借几年打下的基础,应对日常交流应不成问题。然而,踏上福冈的土地,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纸上得来终觉浅”。

       第一个冲击来自方言——“博多弁”。便利店店员一句热情的“おおきに”(谢谢,关西、九州地区常用),电车广播里柔和的语调,都与我熟悉的“教科书日语”有着微妙的差别。这并非障碍,而是一扇通往更真实日本社会的窗口。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倾听本地人的对话,捕捉那些活泼的语尾词和独特的表达。从最初的茫然,到后来能听懂并尝试用“〜と?」(相当于“〜ているの?”)来回应同学,这种小小的突破带来了巨大的喜悦。语言不再是试卷上的分数,而是连接我与当地生活的血脉。
       在日本经济大学的课堂上,这种感受更为深刻。 seminar(研讨课)上,同学们敏捷的思维和流畅的表达,迫使我必须全神贯注,不仅要听懂,更要快速组织语言参与讨论。从最初的沉默不语,到能鼓起勇气表达一个不成熟的观点,再到能就一个经济案例提出自己的见解,我感受到了语言能力在真实语境下的淬炼与生长。它不再是孤立的单词和语法,而是承载思想、进行交锋的工具。
       日本文化的“礼”与“序”,早已通过各类媒介为人所熟知。但只有亲身置于其中,才能体会到其深入骨髓的细节。
       在校园里,无论是上课前还是下课后,同学们都会向老师行礼致意;在公共场合,人们交谈时自动调低的音量;电梯前井然有序的队列;雨天进入室内时,大家会默契地在门口将湿伞套入塑料套中……这些无声的规则,构成了社会高效和谐运转的“暗默知”( tacit knowledge)。作为一个外来者,我经历了从新奇、模仿到内化的过程。我开始习惯在进出便利店时对店员说“こんにちは”和“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习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将手机调至静音。这种“入境随俗”并非刻意表演,而是在环境熏陶下,对他人与公共空间自然生发出的一份尊重。

       福冈这座城市 itself,就是一本生动的文化教材。它不像东京那样快节奏得令人窒息,也不像京都那样古朴得如同标本。它完美地平衡了现代与传统。这种多元与包容,让我看到了日本文化的另一个侧面——在恪守传统的同时,也洋溢着海洋文明特有的开放与活力。
       离开熟悉的校园与亲友,独自在异国生活,独立是必须速成的第一课。从办理在留卡、国民健康保险,到规划每月的生活开支,再到料理自己的一日三餐,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自己负责。我第一次如此认真地比较超市里蔬菜的价格,计算着电车的通勤费用,也在一次次成功的“自理”中,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然而,比生活上的独立更深刻的,是精神上的内省。当周遭充斥着陌生的语言和文化时,我反而获得了更多与自己对话的空间。夜晚,在宿舍的窗边,望着福冈璀璨的夜景,我常常会思考:我为何而来?我希望带走什么?我的“中国身份”在这里意味着什么?当日本同学好奇地问起中国的移动支付、高铁网络或是春节习俗时,我意识到,我不仅是河北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也不仅是日本经济大学的交换生,我更是一个中国文化的讲述者。
       一个月的时光,或许尚不足以让我完全读懂福冈,读懂日本经济大学,但它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我突破了语言的舒适区,触摸到了文化肌理下的温度,并在独立生活中遇见了更强大的自己。我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能更深入地参与校园活动,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日本与国际友人,用脚步丈量九州的更多土地,用心灵去感受这个国度的更多层次。

       感谢河北外国语学院与日本经济大学给予我这次宝贵的机会。这段经历,必将成为我求学生涯乃至人生旅程中,一枚闪亮而深刻的印记。路,还在脚下延伸,而我,正满怀好奇与勇气,继续前行。

<返回上一页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好友 分享到QQ空间 复制链接